培训项目
《药品经营和使用质量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24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为更好推动《办法》的贯彻落实,高研院将到各省有序开展《办法》宣贯培训。 首场宣贯前,12月12日,学院在京召开宣贯培训课程论证会,学院院长段慧萍出席会议。宣讲团主要师资及国家局药品监管司、部分省药监局流通监管部门负责同志、业界专家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重点围绕宣贯培训课程体系、教学安排、重点授课内容等进行集体论证,同时就学院前期开展的《办法》宣贯培训需求调研收集到的问题开展交流研讨。 与会专家认为,高研院对《办法》宣贯培训高度重视,此次论证会对保证《办法》宣贯的权威性及精准性非常有意义。学院培训负责同志和宣讲团师资表示,将认真领会、充分汲取论证会上专家所提出的宝贵意见,根据论证意见,不断改进和完善培训教学组织和授课内容,确保宣贯取得实效。
生物医药产业包括原材料、药品制造、医学研发服务、药品流通服务等87个细分环节。截至目前,全国布局企业10139家,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链全景图 根据上奇产业通,生物医药产业由原材料、药品制造、医学研发服务、药品流通服务4个一级环节构成,包含13个二级环节、43个三级环节和23个四级环节。 生物医药产业区域热力地图 截止到2023年3月,全国布局企业10139家,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分别有806家、805家和785家。 全量企业中,上市企业279家,专精特新企业1706家,高新技术企业3511家,分别占全量企业的2.8%、16.8%、34.6%。 从上市企业数量来看,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上市企业数量位居前三,分别有36家、33家、31家、31家。从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来看,广东省、山东省、江西省生物医药产业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位居前三,分别有159家、128家、114家。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来看,江苏省、广东省、浙江省生物医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位居前三,分别有368家、359家、301家。 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创新情况 截止到2023年3月,全国生物医药产业授权专利总量共5491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501件,占比27.34%,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962件,占比72.15%,授权外观设计专利28件,占比0.51%。 全国省级及以上生物医药研发机构3515个,其中企业技术中心数量最多,共1802个,其次为工程研究中心,有752个。 生物医药产业投融资动向 2022年4月到2023年3月,生物医药产业发生融资事件526起,融资金额高达961亿元,融资轮次集中在A轮。 2023年TOP20融资项目如下: 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融资金额TOP20企业
教师函〔2023〕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部署安排,教育部启动了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国家级团队)遴选工作。经院校自主申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推荐、专家综合评议,确定第三批国家级团队立项建设单位125个、培育建设单位22个。现将结果予以公布(名单见附件)。各地要加大对国家级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的支持力度,加强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在课题、经费、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项目要予以重点支持。国家级团队立项(培育)建设单位作为第一责任主体,要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工作,建立工作机制,细化目标任务,整合优质资源,创设必要条件,有序推进实施。各地各校要把团队建设作为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和服务教师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有力抓手,因地制宜做好各级团队梯次规划和整体布局,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附件:1.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名单2.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培育建设单位名单教 育 部2023年11月23日
一、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不仅是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根本出发点,也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及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方向不动摇,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保障。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外螺旋”链条由“政府、院校、企业”三个节点构成,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中发挥思想引领作用,可回答好“为谁培养人”这一关键问题。“政府—院校—企业”三个育人主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动摇,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支撑和根本保证。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螺旋”链条由“素养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体”三个层级培养内容组成,以培养人才职业素养为根本,从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体系建设双向持续发力,有助于最终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二)以助推经济增长为根本旨归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以解决“卡脖子”问题,也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支撑。然而,当前中国产业工人队伍发展存在技能型、知识型、研发型人才缺口较大的难题,难以支撑基础制造以及先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效输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可为推动经济增长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外螺旋”人才培养的价值导向在于理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经济增长的共生逻辑。因为经济增长对人才培养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人才培育的规模、质量又反向深刻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人口规模庞大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难题,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优势。面对人口规模庞大的现实情况,以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创新链、以院校为核心的知识创新链和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链实现“三链融合”,推进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要素互相渗透,有利于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此外,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时,职业院校“内螺旋”人才培养链条通过不断革新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供给端”提高高素质技能人才供给水平,不断推动整个经济发展领域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主线加快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满足每个人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体全面发展需要,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逻辑主线。在中国式现代化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以人为本的“外螺旋”价值导向与个体价值实现的“内螺旋”本质追求耦合共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遵循的逻辑主线。一方面,以人为本是“外螺旋”的价值导向。步入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阶段,职业院校“外螺旋”人才培养,可有效推动“政”“产”“学”三方相互合作,在落实以人为本与教育公平人才培养理念方面持续发力,是实现终身学习和个体全面发展、满足个体对教育质量与教育公平需求的现实要义。另一方面,面向个体价值实现是“内螺旋”的价值导向。作为一种面向人的实践活动,职业院校“内螺旋”人才培养具有“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双中心”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支撑人的现代化发展,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螺旋”人才培养彰显出“人”的核心主体地位,通过强化课程与教学体系改革螺旋链条,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技能水平,实现人才培养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列为专章,系统阐释职业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由“外螺旋”与“内螺旋”组成(见图1),外螺旋”是指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形成合力,实现政策链、教育链和产业链彼此渗透、融汇贯通;“内螺旋”是指坚持“素养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体”的人才培养内容。同时,在“内外双螺旋”动力耦合点上构建多元主体育人考核评价体系,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形成“螺旋—协同—融合—上升”发展格局。图1 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一)外螺旋: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机制,画出育人最大同心圆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学校、政府与企业协同育人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特征。对此,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外螺旋”构建,不仅关注企业与院校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且也注重政府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一是以政策链为驱动,深化校企合作。2016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若想搭建起此种人才发展治理体系,需要以政府牵头,尤其是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确保以政策链驱动外螺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政府部门需要完善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例如对产教融合型企业落实教育费附加、地方教育附加减免及其他税费优惠,激发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教育链为抓手,落实人才培养。职业院校“外螺旋”人才培养的核心节点是职业院校。一方面,职业院校以教育链为抓手,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需求,与政府、企业联合打造深度融合的“外螺旋”人才培养链条,可有效提升人才职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可依据地域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并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以产业链为核心,强化人才质量。在职业院校“外螺旋”人才培养环节中,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使培养的学生提前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岗位所需专业技能,有效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二)内螺旋:“素养为本—课程为纲—教学为体”融汇贯通,寻求育人最大公约数一是坚持素养为本,依托1+X证书制度,提升人才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中国式现代化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现代化,这要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职业生涯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1+X证书制度能够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衔接和融通,打通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之间的区隔,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依托1+X证书制度,可以有效推进职业技能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衔接,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的衔接,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要求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专业素养提升的有机统一,筑牢“内螺旋”人才培养的根基。二是坚持课程为纲,以人才培养规律为宗旨,构建科学规范的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在职业院校“内螺旋”人才培养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关键载体。“内螺旋”人才培养要遵守人才成长规律,充分考虑学生已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充分考虑学生未来需要面对的岗位对能力的要求,优化课程设置、完善课程体系、丰富课程内容、开发精品课程,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快速提升。三是坚持教学为体,以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基本办学模式,有利于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彰显。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从法律制度层面为职业院校以特色学徒制为载体开展“内螺旋”人才培养提供了支撑。依托特色学徒制,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在教学计划上突出人才价值塑造、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等,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在产教融合中提升职业技能水平,从而助推育人质量稳步提升。(三)动力耦合点:健全多元主体育人监督考核评价,构建育人共同体科学的考核评价机制是验证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育人质量的有效方式,也是链接“外螺旋”与“内螺旋”育人动力的核心节点。一是建立职业院校内部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能否充分发挥育人实效,关键在于学校内部人才培养考核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在该环节,基于院校领导、一线教师与教辅人员的不同育人职责,职业院校定期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将考核结果与院校年度考核和职工评优挂钩,以此督促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二是建立育人成效调查机制。在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要发挥育人质量考核评价的主体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具体而言,校企联合制订科学合理的育人标准,完善“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体系,并以此作为职业院校育人质量的评判依据。同时,企业积极配合职业院校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定期反馈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为后续“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提供参考依据。此外,作为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者与调控者,政府部门要牵头组建由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专家组成的评价机构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客观性、适应性和专业性。三、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策略(一)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第一,要明确政府在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引导角色。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政府部门明确自身角色与功能,在法规完善、政策制订、统筹规划、资金支持、监管审查等方面发挥好应有作用,从顶层设计层面为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扫清障碍。第二,要强化政府在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治理职能。在数字化转型发展大背景之下,政府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职能转变、提升治理水平,推动政府数字化、智能化运行。例如,政府部门可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企业组织纳入多元治理框架中,推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达成合作,实现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为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提供资源保障。第三,要细化政府在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制度保障。在财政支持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各种财税支持工具作用,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职业教育经费的体制,为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资金支持。此外,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和扩大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在内设机构、岗位设置、用人计划、教师招聘、职称评聘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充分激发校企协同育人活力。(二)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需要加强校企合作,通过完善学生入企实习机制、教师入企挂职锻炼机制、企业人员入校交流机制等,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命运共同体,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第一,完善学生入企实习机制。实训实习是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运行的核心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学校和企业要共同建设实习组织架构,健全实习管理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落实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的责任,规范实习管理的各项进程和环节,让学校与企业互动更为紧密、权责更为清晰、合作更为长久,使实习生能够充分利用实习机会,掌握相应岗位技能,切实提升学生规范化操作水平。第二,完善教师入企挂职锻炼机制。强化教师入企挂职锻炼是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运行的关键环节。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完善教师入企挂职锻炼机制,尤其是要制订有关支持政策,激发教师入企挂职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创新教师入企挂职锻炼模式,可采用“轮岗式”“实践+培训式”等多种多样的教师入企挂职锻炼模式,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建设校企合作信息服务系统,为职业院校教师入企挂职锻炼搭建信息化服务平台。第三,完善企业技术人员入校交流机制。加强来自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管理人员、能工巧匠等人员入校交流,有利于将企业生产一线的新标准、新规范、新技术等带入学校、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能够促使职业院校“外螺旋”人才培养模式稳定运行。学校要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制订企业技术人员入校交流办法,对交流的要求、交流的内容、交流的程序、交流的组织、交流的保障等进行明确规定,确保企业技术人员入校交流畅通无阻。(三)加强专业资源库建设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是指为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优质、多样化、共享化的数字教学资源,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背景,职业院校“内外双螺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运行需要汇聚政校企行多方力量,打造“能学、辅教、促改”教学资源库。第一,明确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路径。专业教学资源库应该由职业院校、普通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建设,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标专业、对应产业,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从提供资源检索、信息查询、资料下载、教学指导、学习咨询、考试评价、就业支持、社会培训等服务入手,最终建成资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第二,建立“政府—学校—企业”专业教学资源库三级建设机制。政府层面要完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有关政策,进一步细化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求和标准,为地方层面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提供指导;学校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持单位,应当担负起建设的主要责任,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自身基础和优势,落实好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任务;企业要积极参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将工作过程、行业企业标准等企业实际要求融入到资源库建设之中。第三,打造“资源—平台—机制”三位一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库核心组件。资源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主要内容,资源建设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能够对标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需求,还要体现职业教育知识和技能体系结构。平台是确保资源得到共享和应用的环境,平台建设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有效满足多格式上传、高质量审核等管理需要,有效满足灵活组课、自由选课等教学需要,有效满足个性定制、智能推荐等增值服务需求等。机制是促进资源建设和应用的保障,一方面要建立职业院校、普通高校、行业、企业和科研院所协同管理机制,另一方面要健全资源审核机制、应用推广机制、安全保障机制,确保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节选自《职业技术教育》2023年第26期)
11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最新的国民经济运行数据。2023年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317.7亿元,同比下降3.6%(按可比口径计算,下同);1-10月,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818.9亿元,同比下降16.4%,降幅较前九个月收窄1.1个百分点。2023年10月,全国居民西药消费价格同比持平,中药消费价格同比上涨7.4%。1-10月平均,全国居民西药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2%,中药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5.2%。2023年1-10月,纳入统计口径的限额以上单位中西药品类零售额5468亿元,同比增长8.7%,增速与前9个月持平。另据财政部公布的《2023年10月财政收支情况》显示,1-10月累计,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15734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卫生健康支出18050亿元,同比增长2.9%。来源/《医药经济报》总第45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