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项目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工学院赴企业推进现代绿色制药产业学院建设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绿色制药产业学院建设,落实人才培养计划实施,2月20日,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胡晓钧、副院长吴晶晶、副书记王震、化工专业和学办相关教师等一行赴浙江普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天宇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就现代绿色制药产业学院人才培养内容、实践基地建设、实践岗位设置、学生生活环境和安全保障等相关内容进行走访交流,受到普洛药业高级副总经理何春、天宇药业总裁助理兼总裁办主任吴春亮等负责人的热情接待。在走访中,胡晓钧介绍了学校及学院概况,并就现代绿色制药产业学院进行详细介绍,重点阐述创新性的“2+0.5+1+0.5”本科人才培养模式。胡晓钧表示,校企共建机制以实现人才、技术与物质资源的共享,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确保专业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吴晶晶讲解产业学院试点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课程体系的改革优化,并就相关专业实践课程进行详细解读。王震介绍了学院学生实习和就业方面的工作,并对企业实习的生活环境和健康保障提出建议。校企双方就产业学院建设、实习课程实施进行深入交流。两家企业均对现代绿色制药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表示充分肯定,未来将继续增强校企联动,在人才培养和产品研发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合作共赢。化工学院一行还实地考察了企业生产车间、技术研发研发实验室环境等。来源/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网站

2023-03-20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新学期“思政第一课”开讲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

新学期“思政第一课”分别在官龙山校区报告厅和留仙洞校区报告厅开讲3月1日、2日,学校党委书记杨欣斌,党委副书记、校长许建领分别在官龙山校区报告厅和留仙洞校区报告厅为800余名学生讲授题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学期“思政第一课”。课上,他们带领同学们回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近代以来,不同阶级、不同势力都曾力图推动现代化,挽救中华民族于水火之中,但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的现代化取得了成功。中国式现代化既体现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实践逻辑,也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既有各国现代的共同特征,也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随后,他们以华为、大疆、比亚迪等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为案例,生动解读了深圳的经济奇迹、科技奇迹、生态奇迹、文化奇迹和城市建设奇迹,展望了“双区”建设的光辉前景,指出深圳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彩样板。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面临施展才华、实现梦想的历史机遇。课程最后,校领导对我校广大青年学生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信念听党话、跟党走;二是要修身立德,涵养品格,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三是要珍惜光阴,脚踏实地,练就过硬本领。来源/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网站

2023-03-20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大健康家国情怀 高质量特色发展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单位、国家优质高职院校、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教育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成果积累与转换试点项目”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首批国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是中国食品药品职业教育联盟发起和常设秘书长单位,江苏食品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省食品工业协会、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食品学院联盟单位,江苏省食品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学校坐落于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紧临周恩来纪念馆、吴承恩故居、京杭大运河、洪泽湖等游览名胜,环境清新优雅,文化氛围浓厚。这里是台资高地和江淮平原的重要商埠,这里还是新兴的交通枢纽,高铁、机场、铁路、高速公路等出行方式一应俱全。 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同行业共进步,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振兴做出了突出贡献。2008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遴选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0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2011年,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项目建设验收;2015年,高水平通过国家教育部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验收;2018年,入选江苏省高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成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2023年,入选全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治理体系典型院校25强,入围全国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指数百强,“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获评优秀。学校与时俱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事业发展不断开创新局面,“良心、诚信、包容、创新”校园文化底蕴积淀更加深厚。 学校现占地1269亩,总建筑面积30余万平米,在校生14000余人;现有教职工802人,校内专兼任教师428人。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91人,硕士以上学位581余人,其中博士65人。拥有教育部行指委副主任委员、委员5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3工程”“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教学名师、双创博士、中国烹饪大师等高层次人才83人;拥有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优秀科技创新团队6个,江苏省产业教授20人。 学校现设有食品学院、药学院、制药工程学院、健康学院、护理学院、酒店学院、财贸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本科生院、民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开设食品智能加工技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药学、中药学、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中医康复技术、中医养生保健、护理、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烹饪工艺与营养、中西面点工艺等39个专业,涵盖了食品、药品、健康医学等大健康产业领域。建有国家“双高计划”专业群1个、央财支持重点专业6个、国家优质校骨干专业5个、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省级品牌和骨干专业5个;牵头建设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在线精品课程4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13门;设有“4+0”联合培养应用本科专业2个、“3+2”分段培养试点项目6个;建有附属医院3家、国家级实训基地2个、省级实训基地3个、省级产教融合平台3个、省级重点工程实验中心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个,拥有国家级师资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4个。 学校建有食品智能加工、药学、药品生产、护理、婴幼儿托育、健康管理、烹饪工艺、机电控制、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等13大类实验实训室近200个,省、市级科研平台10个,实验实训设备总值1.4亿。建有全国同类院校中规模最大的食品科技园,建成省级食品药品虚拟仿真实训中心,以及焙烤、肉制品、乳制品、啤酒、黄酒、葡萄酒、白酒、糖果巧克力、饮料等多条生产线。 栉风沐雨、桃李芬芳。60多年来,学校为社会输送了8万多名合格毕业生,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学校秉承“以人为本,立德尚能”的育人理念,倡导“严谨、求实、和谐、创新”的校风、“笃学、敬业、爱生”的教风、“明理、求知、践行”的学风,不断深化“多元融合,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特色办学、合作办学、开放办学、智慧办学和惠民务实,积极与地方政府共建江苏食品产业科技园、淮安国家农业科技园、食品研发及检测中心,促进产教深度融合。近年来,学校荣获国家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承担国家级、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3项。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高校或行业组织签订合作办学项目5个。引进食品、药品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资源,聘请西餐工艺、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等境外专家或技术教学大师来院讲学、担任专业团队负责人。选派教师赴国(境)外访学、研修、培训500多人次,接收国(境)外交换生近200人次,选派300余名学生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学校还先后举办了“中外高职教育校长论坛”“中英高等教育圆桌会议”“中美烹饪文化教育论坛暨淮扬菜国际推广洽谈会”、中法厨艺比赛、中印尼淮扬美食夏令营等国际合作交流活动,在国内外高职教育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和谐校园、江苏省平安校园建设示范高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普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100余项。 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新担当。全体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人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使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之以恒为建设“特色鲜明、行业领先、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院校,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宣传视频详见附件)来源/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网站

2023-03-20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必期于用 用必适于地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源于1912年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先生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距今已有百余年办学历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培养了数万名技术技能人才。学校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2006年取得了全国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的成绩,2007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08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院校,2011年6月顺利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2014年5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学校更名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9年,被认定为教育部“优质高等职业院校”,成功入选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学校坐落在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的江苏省南通市,处于上海1小时经济圈内,交通便捷,区位优势突出。学校占地面积1066亩,建筑面积393541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齐全,装备比较先进,教学手段科学,现代教育技术得到广泛运用,基本实现了图书的信息化和电子化。学校设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71个,其中企业投资设立并以企业命名的实验(实训)室10个。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纺织技术实训基地、国家级家纺设计师职业资格培训中心、教育部、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职业院校分中心、中国纺织服装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江苏省先进纺织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家用纺织品与服装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风光互补发电研究技术研发中心、江苏省高端纺织与创意时尚产教深度融合集成平台、江苏省示范性实训基地、江苏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试验基地、江苏省智能网联汽车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并与海门市人民政府共建海门滨海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航空培训中心,顺利获得中国民航总局CCAR147飞机维修培训资质和CCAR66飞机维修考点,是江苏省内唯一一所同时获得这两项资质的高职院校,学校和德国库卡集团合作建设了库卡机器人江苏应用与培训中心,是库卡集团华东地区技能人才定点培训单位。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逾1.4万名,是以工科为主体的综合性高校。现设有纺织服装学院、智能制造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航空与交通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等7个二级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謇创新创业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基础教学部、体育部等教学机构。设置58个专业(方向),传统专业凸现品牌特色,新设专业贴近社会需求,拥有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1个、国家骨干专业7个、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专业2个、江苏省高水平专业群4个、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建设计划一期建设项目2个、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双证书试点”专业1个、1+X证书制度试点项目25项。学校牵头成立的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是国家级职教集团。学校现建有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江苏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入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9部,立项江苏省重点教材20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实践教学能力强、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25人(含双肩挑),其中博士58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约占36%,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约占86.3%,“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88.62%。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0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1个,江苏省职业教育“双师型”名师工作室1个,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17人,江苏省“双创博士”3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14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36人,南通市教学名师9人,南通市“226工程”培养对象22人。此外,学院聘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工程师、技术员、能工巧匠430多人作为兼职教师,构建一支由校外具有工程、管理实践经验的专家组成的,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使之成为学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学校弘扬张謇“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职教思想,创新高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积极与企业实行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优势资源的集成与整合,在办学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师资培养、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学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大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积极为社会提供培训服务和技术服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学校积极响应教育部对口支援行动计划和江苏省对口支援苏北教育的号召,与新疆、甘肃等省内外高职院校和职教中心开展广泛合作。学校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与世界多所知名院校结成友好学校,多渠道、宽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全日制学历留学生规模稳中有升、质量逐年提高。非学历留学生层次丰富,欧洲本科院校学生、“一带一路”高校教师、中外企员工等纷纷选择来我校交换学习或我校选派教师赴境外对其进行培训。目前,学校正在新的历史形势,大力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行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职业素质“四位一体”的素质教育。学校积极开展“三风”建设,形成了优良的校风和学风。通过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毕业生“双证书制”等制度和专业教师工作室等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以就业为宗旨,积极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创新能力,多年来,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省内领先地位,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9年被评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职业教育成绩显著,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纺织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科研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教学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现已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江苏纺织服装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副会长单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宣传视频详见附件)来源/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网站

2023-03-20

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推动中药产业迭代升级,全面推进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

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中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内容重复、中职段专业课程标准差距较大、高职段学生学习基础差异性大、学段间专业人才培养衔接不够等问题仍然存在,构建一体设计、递进培养的省域标准,探索长学制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解决现阶段中高职衔接模式下存在的人才培养目标模糊、教学标准不一、课程内容重复、管理机制不畅等问题成为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重中之重。作为全国第一所药科类本科层次职业院校,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受浙江省教育厅的委托,在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的指导下,学校承担了“浙江省中药学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改革研究”重大项目,牵头联合浙江省内所有培养中药学专业的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行业龙头企业组成项目团队,开展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试点改革,全面推动省域内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中药学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浙江方案”。课改工作组立足省域视角,调研了浙江省7家中药行业性机构以及115家企业,了解中药人才需求和培养现状,分析不同岗位的用工需求和职业胜任能力,对接中药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新趋势,对接中药调剂、中药学咨询与服务、中药饮片生产、中药制剂生产、中药质检、中药购销等岗位(群)的新要求,明确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突出中高职层次衔接,根据一体化专业标准和职业能力标准,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推动人才与岗位精准匹配,促进中药学专业人才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进一步适应中药产业优化升级需要,为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浙江药科职业大学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试点改革,聚焦浙江省中药产业化方向,开展全面系统的调研,突出需求导向,制定一体化教学标准,突出层次衔接,构建一体化课程体系,突出协同发展,构建一体化教学资源平台,突出标准统一,构建一体化质量保障体系。课改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富有“浙江特色”,推动浙江省中药学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研究取得新突破,以深层次改革破解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问题和难题,为进一步推动浙江省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浙江方案”提供了有力支撑。 来源/浙江药科职业大学

2023-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