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德国的双元制大学教育建立在大学与实务界、大学与产业界、大学与社会之间高度复杂的伙伴关系之上,它是对应用型高等教育提出的最高要求的一种形式。或者可以说,它是应用型高等教育的最佳创新。因为只有当不同的学习场所,例如大学、企业、或许还包括职业学校在内,能够有效地相互融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一、应用型高等教育与双元制大学教育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德国的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是两个互不相容的世界。一个是以企业和职业学校两个学习场所为核心的传统职业培训体系,另外一个是高等教育体系。人们认为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存在,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或交集。因此,学生中学毕业后只能在职业培训或大学学习二者之间选择其一。现今的企业都是在日益复杂、全球化、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生产环境中运作,因此,如果还对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进行这样的分类,显然是过时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离不开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对他们提出的胜任力要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除了实际的专业能力外,今天的职场新人还必须具备应用和实践能力、方法能力以及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够以独立、高效、可持续和节约资源的方式来解决专业领域和社会上的实际问题。为了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越来越多地把职业实践能力与认知-学术能力相互结合起来,在这两者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综上所述,关于“职业教育学术化”以及“高等教育职业化”进程的提法是正确的,这种进程使处于职业教育上端和学术教育下端的课程能够相互渗透。出于这个原因,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再是互不相容的世界。相反,两者融合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为培养应用型专家和人才提供了最好的机会。自从50多年前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成立以来,基于实践和应用导向的特色,一直成功地发挥着联结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的作用,包括开展了几十年的双元制大学教育。应用科学大学与实践以及职业教育的共生关系是它基因的一部分。如果回顾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创建历史,就能很容易明白这一点,因为应用科学大学的前身基本都是传统的工程学校和高等商业学校。多年以来,双元制专业在德国越来越受欢迎,它们大多数都是应用科学大学开办的。在融合职业培训的模式中, 大学、企业和职业学校三个学习场所在课程、组织、协议、人事等方面紧密联系在一起。学生毕业的时候可以获得两个资格证书,一个是职业培训结业文凭,另外一个是学士学位。在整个双元制大学学习中,学生每个月会从培训企业那里拿到生活津贴,毕业后通常会被他们的培训企业录用,并有很好的职业发展机会。现在的双元制大学专业主要采用工学一体式的模式,也就是说大学和企业两个学习场所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大学和企业之间不断地交替学习,他们不需要按照《职业培训法》的规定完成职业培训。二、德国双元制高等教育的最新发展第一,双元制高等教育在德国是一个高度活跃的增长型市场。2021年,在德国所有的大学专业中,有9.6%是双元制专业。巴伐利亚州有非常多资源配置精良、极具创新精神的高校,在那里,甚至有19%的大学专业是双元制专业。因此,德国其他州在这个领域的成长空间还十分巨大。过去十年里,德国双元制大学生的新生数量增长了一倍多。在2019-2020学年冬季学期,德国一共有大约12万名双元制大学生——这相当于所有大学生的4.2%。因此,尽管它增长的势头非常迅猛,但从绝对数量上看,双元制大学学习在德国仍然是一个“小众市场”。第二,双元制专业主要由应用科学大学举办。在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开设的所有专业中,双元制专业的比例已经超过了25%。几十年来,应用科学大学一直和他们所处地区的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因而有着开办双元制专业的良好基因。而正是这样的区域生态系统对成功开办双元制专业来说至关重要。但反过来看综合性大学,双元制专业则可以说无足轻重,因为在所有综合性大学的专业中,只有不到1%是双元制专业。第三,双元制专业主要属于本科教育层次。德国现有的双元制专业中,几乎85%都是本科专业,只有13.5%是硕士专业。1990年代末,博洛尼亚进程之后,德国传统的Diploma学位基本都转变成了学士/硕士结构,现在这一类学位几乎已不再存在,所以占比不到2%。第四, 双元制专业基本上分布在五个学科群。其中“工程学” 和 “经济与法律” 这两个学科群最多。属于“经济和法律”学科群的双元制专业主要集中在企业经济学(BWL)和管理领域。这两个学科群共占德国全部双元制专业总数的60%以上,接下来是数学和自然科学、卫生科学和社会学,还有社会工作学等学科群,不过它们和前两个学科群还有很大距离。第五,德国科学理事会在2013年发布的《双元制高等教育发展建议》中指出了一个包含不同组织形式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体系:把双元制高等教育分为融合职业培训式、工学一体式和在职式(属于继续教育)的不同模式。这些不同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不同学习场所之间的关系。在融合职业培训式的双元制学习中,传统的职业培训是学业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这里的三个学习场所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大学、职业学校和企业。而工学一体式的双元制高等教育采用的是另外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大量的实践部分被系统地设置为常规专业中的必修实习单元,并让这些单元在结构、机构和组织上都能与大学学习结合起来,这些实践部分都属于学分课程。这种工学一体式的类型只有两个相互结合的学习场所,也就是大学和企业。当前的数据清楚地表明,工学一体式的双元制大学学习已经成为德国最为主流的双元制学习形式。在德国,将近60%的双元制专业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只有相当于三分之一的双元制专业是融合职业培训式的。属于继续教育的在职式双元制专业占比很小,可以说是无足轻重。▲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双元制专业学生和下萨克森州时任内务部长、现任联邦国防部长Pistorius先生(前排左二),校长Andreas Bertram先生(前排右三)三、基于开办“普通行政管理”双元制本科专业的经验分享我校和下萨克森州政府合作开办了一个三年制的双元制本科专业,为下萨克森州的普通国家行政部门培训下一代公务员。我们的经验是要想要成功开办一个双元制专业,需要做好艰苦工作的准备。因为大学和合作伙伴之间要长期、不断地协调,双方必须要有开放和好奇的心态,并愿意进行换位思考。那么在双元制专业中,到底谁说了算呢?如果你的合作伙伴是内务部,你可能会说,这个问题还用问吗?在德国的双元制专业中,大学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捍卫专业学术性。也就是说,在双元制专业中,大学决不能让自己被迫扮演职业学校或职业学院的角色。理论和实践必须保持平衡,最重要的是,在它们之间必须建立起联系,也就是要真正地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对双元制专业的设计和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对实践阶段的指导和整合来说,这意味着一个不断协商、讨论和改进的过程,其中也会出现摩擦,但建设性的摩擦会促进合作的成功。因此,大学和合作伙伴本着信任和伙伴关系的精神进行合作至关重要。举个例子,前段时间,合作伙伴向我们提出希望学生在大学学习中更多地学习一些关于 “文档管理”的内容。在德语里,文档管理有“曲别针科学”这个别称。然而,档案如何保存、文件如何归档等问题,本质上来说不属于学术问题。因此,我校相关老师一致认为,这个问题虽然非常重要,但更多涉及实践,可以在实践阶段更好地处理。目前,我们正准备在这个专业里开设第二个班,并且合作伙伴不是属于州级行政部门的州内务部,而是下萨克森州不同县市的地方政府部门。另外,我们不是只有一个合作伙伴,而是有很多个,这就改变了我们之间的关系结构。作为一所大学,合作伙伴的圈子越大,就越不会“受制于”个别合作伙伴。四、结语那么,成功开办双元制专业的关键是什么呢?一个核心先决条件是区域适合性,也就是说,双元制专业必须要面向对高素质员工有实际需求的产业、行业和经济集群,即双元制专业必须要适应区域的经济结构需求。同时,大学进行真正合作的意愿也很重要。这需要大学愿意并积极主动地去与企业和合作伙伴接触,像德国的销售员那样,“挨家挨户去敲门”。大学也需要有企业家的思维和行动的意愿。另外,理论与实践需要环环相扣,即学习场所之间的相互联系对学术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意义。双元制专业是对质量管理的一个永久性挑战。在德国,这方面仍有相当大的改进潜力,我们也可以从我们的国际合作伙伴和朋友的广泛经验中得到新的启发。作者/亨得里克·拉克勒,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对华高等教育中心主任、经济与社会学院副院长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和给“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的通知》(教师函〔2023〕2号)要求,各地各高校扎实推进有关工作,择优推荐成绩突出的团队参与申报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经专家评审,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学教师团队等199个团队入围(见附件),现将名单予以公布,并就深入推进创建活动有关工作通知如下。各地各高校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组织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教书育人、敢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各地各高校要按照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创建指标,通过制定创建计划、实施措施、奖励办法、考评方式等,因地制宜地开展创建活动。各地各高校要坚持精神奖励、典型宣传与发展支持相结合,结合现有科研计划和人才计划,积极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在拓展发展通道、承担科研任务、提供保障条件、加大激励力度等方面对入围的团队给予专门支持。教育部将在重大教育改革试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把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情况作为一个重要观测指标,会同有关部门统筹加大团队建设支持力度,组织开展跨领域的学术交流、联合攻关、研修培训以及与产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活动,加强团队突出业绩和典型事迹的宣传。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加强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的常态化管理,优化考评方法,形成长效机制,并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教育部报送年度团队建设的典型经验、重要进展和下一年度工作计划。教育部将委托相关机构和专家,采取材料审核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根据结果认定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附件: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 教 育 部2023年8月30日 附件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所在高校按学校标识码排序) 序号所在高校团队名称团队负责人 1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学教师团队屠鹏飞2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商法学教师团队王利明3清华大学大气复合污染治理教师团队贺克斌4北京交通大学交通系统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高自友5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生命周期工程教师团队崔素萍6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惯性技术创新教师团队房建成7北京理工大学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教师团队胡海岩8北京化工大学生命健康材料教师团队徐福建9北京工商大学数字商科教师团队黄先开10北京邮电大学多频微波通信技术教师团队刘元安1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低碳节能环保教师团队宇波12中国农业大学养分资源利用与农业绿色发展教师团队张福锁13北京农学院现代园艺学教师团队段留生14北京协和医学院协和医学免疫学教师团队黄波15北京师范大学理论及计算光化学教师团队方维海16北京语言大学区域国别研究协同创新教师团队罗林17中央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教师团队樊勇18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教师团队赵忠秀19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社会安全风险防控教师团队霍宏涛20中央音乐学院音乐人工智能与脑科学教师团队李小兵21中国政法大学行政法与法治人才培养教师团队罗智敏22华北电力大学“新能源电力系统保护控制” 教师团队毕天姝23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智能设备技术教师团队张春芝24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药品生物技术专业群教师团队辛秀兰25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王凯26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油高效清洁转化教师团队徐春明2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土空间治理与美丽中国建设教师团队白中科28中国科学院大学计算机系统与处理器芯片教师团队孙凝晖29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媒体融合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胡正荣30南开大学智能科技教师团队方勇纯31天津大学激光及光电测试技术教师团队邾继贵32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心理发展与健康教师团队白学军33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群教师团队杨阳34河北大学白洋淀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教师团队王洪杰35华北理工大学钢铁冶金全流程技术协同创新教师团队张福成36河北农业大学蔬菜遗传育种教师团队申书兴37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法医学教师团队丛斌38石家庄铁道大学“铁兵铸魂,为国筑道”交通工程装备教师团队杨绍普39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群教师团队王道远40山西大学激光光谱技术教师团队贾锁堂41太原理工大学先进成形与智能装备教师团队黄庆学42山西工程职业学院钢铁智能冶金技术教师团队郝赳赳43内蒙古农业大学乳酸菌与发酵乳制品教师团队张和平44包头职业技术学院稀土合金材料智能焊接教师团队乌日根巴乙拉45大连理工大学低碳能源动力教师团队宋永臣46沈阳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教师团队但菲47渤海大学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教师团队励建荣48鲁迅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创新教师团队赵璐49吉林大学仿生科学与农业工程教师团队韩志武50延边大学湿地与生态教师团队朱卫红51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教师团队王健52东北师范大学光电功能材料教师团队刘益春53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职业师范教育学专业教师团队于志晶54黑龙江大学现代俄语理论与实践教师团队孙淑芳55哈尔滨工业大学高端装备超精密测量、控制与信息处理技术教师团队谭久彬56哈尔滨工程大学极端海洋环境与舰船力学教师团队张阿漫57东北农业大学大豆高值化加工技术与应用教师团队江连洲58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教师团队王传宽59哈尔滨医科大学药理学教师团队杨宝峰6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传承创新教师团队杨炳友61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教师团队刘钊62上海交通大学薄板结构制造研究所教师团队林忠钦63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动力低碳技术教师团队张华64上海电力大学电气工程学科教师团队符杨65华东师范大学“以体育人”体育教育教师团队季浏66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数据科学与应用教师团队胡开宝67上海财经大学财政与国家治理教师团队范子英68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理论与实践教学教师团队王迁69上海戏剧学院中国编剧学教师团队陆军70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绿色印刷与包装教师团队顾萍71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群教师团队罗玉梅72上海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罗振革73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教师团队王守仁74东南大学城市设计教师团队王建国7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先进制造教师团队朱荻76南京理工大学智能毁伤与防护教师团队何勇77中国矿业大学矿山安全工程教师团队林柏泉78常州大学绿色合成与化学制造教师团队史一安79河海大学水环境模拟与生态修复教师团队华祖林80江南大学益生菌与营养健康教师团队陈卫81南京林业大学林业装备及智能化教师团队周宏平82江苏大学食品无损检测与智能加工装备教师团队邹小波83南京农业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教师团队沈其荣84南京医科大学“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教师团队胡志斌85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和天然药物化学教师团队孔令义86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教师团队程天君87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安全理论与政策教师团队曹宝明88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高端纺织教师团队陆锦军89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康养+”老年服务教师团队薛茂云90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速铁路智能运维教师团队都国雄91浙江大学岩土工程长期服役性能与调控教师团队陈云敏92浙江工业大学工业催化教师团队李小年93浙江理工大学纤维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陈文兴94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文艺批评教师团队洪治纲95温州大学生态环境学科教师团队赵敏96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团队成军97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教师团队汪焰98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团队郑亚莉99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安全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刘乃安100安徽理工大学矿山智能技术与装备教师团队郭永存101安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师团队杨文明102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教师团队陈月萍103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夏宁邵104福建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师团队叶为民105福建师范大学体育学学科发展研究教师团队黄汉升106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与设计创新教师团队吕品昌107江西农业大学猪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教师团队黄路生108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制药教学教师团队刘红宁109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船舶及配套数字化制造教师团队彭晓兰110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工程教师团队李华军111山东科技大学复杂系统安全控制技术教师团队周东华112济南大学先进材料制造及应用教师团队程新113曲阜师范大学卓越体育人才培养教师团队曹莉114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教师团队彭红枫115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检测教师团队刘丹赤116东营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师团队周连兵117河南理工大学矿山安全工程教师团队魏建平118河南中医药大学仲景学术传承创新教师团队许二平119河南师范大学动物生物学教师团队陈广文120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师团队肖龙121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与水环境保护教师团队雷恒122华中科技大学“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教师团队丁汉12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矿产勘查教师团队焦养泉124武汉纺织大学先进制造与纺织装备教师团队梅顺齐125武汉理工大学特种功能复合材料教师团队董丽杰126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刘三女牙127湖北大学生物催化与酶工程教师团队马立新128黄冈师范学院黄梅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段友芳129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理论经济学教师团队李小平130湖南大学电能变换与控制创新教师团队罗安131中南大学有色冶金智能自动化教师团队阳春华132湖南科技大学产业创新与区域发展教师团队刘友金133湖南农业大学蔬菜学教师团队邹学校134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农林生物质绿色低碳加工教师团队吴义强135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病证诊断创新与应用教师团队彭清华136湖南师范大学中华伦理文明传承发展与伦理学理论创新教师团队向玉乔137湖南工商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师团队邓联荣138南华大学医教研协同创新教师团队张灼华139岳阳职业技术学院老年健康服务教师团队姜娜140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传承与创新教师团队陈鸿俊141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教师团队欧阳波仪142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基础数学教师团队朱熹平143华南农业大学水稻发育与基因工程教师团队刘耀光144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师团队蒋义国145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学教师团队张忠德146华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物理学科教师团队王恩科147深圳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师团队明仲148广州大学数学教育教师团队张景中149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安全防灾应急教师团队马宏伟150桂林理工大学关键金属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教师团队刘希军151广西师范大学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教师团队孙杰远152海南医学院热带病原生物学教师团队吕刚153重庆大学电网装备安全与自然灾害防御教师团队蒋兴良154重庆邮电大学工业物联网与自动化教师团队王平155重庆交通大学智慧桥梁教师团队周建庭156重庆医科大学传染病学教师团队黄爱龙157西南大学教育学领域“职业教育融通与课程教学统整”教师团队朱德全158重庆师范大学最优化与控制教师团队杨新民159西南交通大学智能牵引供电教师团队高仕斌160电子科技大学雷达探测与成像教师团队杨建宇161西南石油大学天然气开发教师团队张烈辉162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健康与矿山生态修复教师团队董发勤163四川农业大学畜牧学教师团队吴德164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穴位效应传承创新教师团队梁繁荣165西南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财务与会计教师团队马永强166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蜀绣文化与技艺传承创新教师团队朱利容167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川藏地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教师团队蒋永林168贵州大学山地农业病虫害治理教师团队陈祥盛169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教师团队曾柱170贵阳学院乡村小学卓越教师培养教师团队阮朝辉17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武陵山区畜牧兽医高水平专业群教师团队张华琦172昆明理工大学冶金热能工程教师团队王华173云南财经大学地方财政与公共治理教师团队伏润民174云南警官学院反恐怖与边境社会安全教师团队孙学华175西藏农牧学院藏药资源与开发利用创新教师团队兰小中176西藏大学边境安全信息传输与处理教师团队董志诚177西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师团队李浩178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网络化系统工程教师团队管晓宏179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空天结构技术创新攻坚教师团队张卫红180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教师团队刘云贺181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科技研究所教师团队段宝岩182西安科技大学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教师团队来兴平183西安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开发教师团队周德胜184陕西科技大学皮革工程教师团队马建中185长安大学公路隧道工程教师团队陈建勋186延安大学延安精神铸魂育人教师团队高布权187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教师团队马乃祥188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教师团队蔺宏良189兰州大学放射化学与核环境教师团队吴王锁190甘肃农业大学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师尚礼191西北师范大学简牍与丝绸之路文明教师团队田澍192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新能源发电技术教师团队易志军193新疆大学多模态信息检测与智能处理教师团队贾振红194塔里木大学塔里木大学果树学教师团队吴翠云195新疆农业大学寒旱区水利工程教师团队侍克斌19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兴新职业技术学院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群教师团队王林197空军工程大学军用飞行器与动力工程教师团队李应红198火箭军工程大学导弹自动测试与故障诊断教师团队胡昌华199国防科技大学空间电子信息技术教师团队黎湘 注:此名单为入围名单,请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部门(单位)、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加强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的常态化管理,优化考评方法,形成长效机制。教育部将委托相关机构和专家,采取材料审核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验收,根据结果认定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职业本科院校的技术学科建设问题的提出,源于对以下问题的理解:什么是职业本科教育?它的属性是什么?它的特征是什么?我们怎么去办好职业本科教育?职业本科院校建设应该怎么做?自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以来,职业本科教育在理论层面的探究与实践层面的探索都已展开。截至2023年4月30日,全国共有32所职业本科院校,这个数字与《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的“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相去甚远。与此同时,职业本科教育的建设问题更为艰巨。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职业本科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形式,职业本科院校是一种全新的办学形式,职业本科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办学形态区别的关键在于职业性。但与之相较,更为重要的是职业本科教育的另外一个维度即学术性。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决定的,更是由高等教育的自身性质决定的。什么是高等教育?199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等教育的定义是:“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或国家高等教育机构的其他高等学校实施的中学后层次的各种类型的学习、培训或研究培训。”由该定义可知,高等教育的定义决定了它自身必须在学术性、理论性上达到一定程度,因此作为高等教育的职业本科教育的核心特征体现只能是理论水平的高,而非技术技能的高。同时,美国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在《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构成高深学问的专门知识是高等教育的逻辑起点。”职业本科院校要以技术知识的生产促进自身内涵式发展,进而凸显自身的学术性,以此在高等教育体系里站稳脚跟,这些都必须依托技术学科的建设。一、职业本科院校为什么要建设技术学科职业本科院校为什么要建设技术学科?对这一问题的解答应基于对职业本科教育的深刻认识和对职业本科院校办学规律的透彻理解。职业本科院校建设技术学科的必要性主要来源于以下两点。一是源于职业本科院校培养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要。职业本科教育的提档升级来源于产业经济升级对高层次技术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该需要倒逼职业教育向高层次和学术性改革升级。职业本科教育的学术性决定了对人才培养的理论性要求,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高层次技术型人才,而非技能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仅仅在技能上有非常高的水平,并不能达到职业本科教育的要求。因此,只有技术型人才才能满足职业本科教育对理论知识的要求,技术型人才是职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此外,传统高职专科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是技术型人才,因此职业本科教育培养的高层次技术型人才应与传统技术型人才体现出差别,例如面向新兴技术或复杂技术等,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对复杂的工作任务、不确定的工作过程和广泛的工作范围的应对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总之,职业本科院校在进行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时,需要相当的理论知识予以支撑,而职业环境里的理论知识肇始于技术学科。二是源于职业本科院校引领技术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是职业本科院校的核心功能而非唯一功能,职业本科院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除体现在人才培养维度外,还应体现于引领技术发展维度。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生产传统学科知识,职业本科院校应厘清自身与普通本科院校之间的分野,以生产技术知识为己任,锚定技术知识开发的逻辑起点,进而以此为依据建立起技术学科,使之成为职业本科院校引领技术发展的重要抓手。职业本科院校所研究的技术应当是指向实践的,是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的,产出的结果应当是技术理论知识,以此为智能化、数字化生产背景下的一线工作服务。二、技术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技术学科的内涵与外延能否得到厘清,关系到技术学科的建设如何实现。对此,笔者尝试提出一些个人的理解和看法。首先,关于技术学科是否存在的问题,国际学术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目前的教育实践普遍认为技术知识不同于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知识,且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进而导致学界对于技术知识是否存在类似于学科知识的形式化逻辑体系这个问题存在争议,导致个别学者认为技术学科不具备成为学科的合理条件。但笔者认为,技术学科这个概念应当是可行的,尤其是当前随着科学迅猛发展并被应用到实践当中,技术的复杂性与中介性也随之愈加凸显。如果仅将技术理解成一种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意义,那么自然不可能存在技术学科;但实际上对技术的阐解存在多个层面,包括实践的层面、制度的层面(如技术的应用存在制度化过程)等等;当对技术的阐解上升到如技术原理之类的理论层面时,技术知识乃至技术学科的概念便可以成立。其次,技术与科学的不同之处在于目的性。一般的科学原理诞生于纯粹的追求真理和理解世界,因此不具有目的性。而技术与实践的强结合决定了技术的目的属性,因为任何一个技术都是为了满足人类在某一方面的需要、解决某一方面的实践问题而诞生的。但是当技术上升到理论层面时,当我们将技术作为一种原理来研究时,必然要探寻其中蕴含的科学规律。对于技术知识和技术学科的探寻决不能仅止于应用层面,这是技术知识和技术学科的立身之本。基于对以上逻辑前提的梳理,可以对技术学科下这样一个定义:它是有组织的技术理论知识体系,同一般学科存在很大区别。技术学科的知识逻辑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知识逻辑,主要体现在两点上:一是在知识的分类方面,技术学科具有更强的产业针对性,例如相较于人文科学、农业科学等传统学科,信息技术、桥梁技术、机械技术等技术学科具有明确的行业特征和产业特征;二是在知识的关系上,传统学科内部不同知识之间关系的出发点是知识本身的逻辑,而技术学科内部的知识关系具有更强的实践过程性,可以按照实践的过程进行组织。三、工程学科与技术学科的理论分野 不同于新兴的技术学科,工程学科目前在学界得到了较为一致的认可,现有高校学科建设体系中也包含了工程学科。这就引出了另外的问题:工程学科与技术学科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工程学科的建设能否代替技术学科的建设?笔者认为,因为彼此之间存在交叉领域,技术学科和工程学科之间的关系密切甚至很难区分。但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可知,技术学科与工程学科之间其实存在较为明显的界限,这个界限就是不同的问题领域。技术学科理论研究的是关于技术的方法策略问题,主要指向技术实践以及技术操作层面。工程学科理论研究的是工程规划的方法策略,主要指向工程规划和工程科学层面,与技术科学相比更为宏观。换言之,在某个领域里更具宏观性与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应该属于工程学科问题,而那些更为具体更为偏重应用层面的问题应当属于技术学科问题。总之,技术学科应当成为未来学科创新的重要领域,也应当成为职业本科院校内涵建设与未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抓手。哪个学校在这个领域里率先取得突破,未来就会在职业本科教育的建设中处于领先地位。四、职业本科院校如何建设技术学科首先,技术学科的建设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它的主要内涵是要引导教师形成技术学科的研究意识,引导他们有意识地在技术知识和技术学科层面进行开拓。所以职业本科院校不能简单地强调教师的科研能力,而是要推动教师的科研实践;同时要通过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建设,引导教师把精力和时间更多地聚焦在技术学科的研究方面,推动技术学科建设行稳致远。其次,在技术学科的研究过程中,职业本科院校要抓主要问题,即职业本科教育自身所特有的问题。具体而言,职业本科院校要在办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收集关键技术领域的问题,并在研究过程中逐步将这些问题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来构建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探索与技术知识相适配的新型教学模式,在原有的“学科知识+技能操作”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推进学生在课堂与课后学习中完成对技术知识的自主建构。再次,职业本科院校要建立和完善研究技术知识、技术问题的硬件设施。以往在技术问题视角导向下,职业本科院校高度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建设技术学科需要大量相应的硬件设施来支撑,这些设施比如实验室等到底该怎么建,它们需要怎样的设备配备和相应的组织形式?这些都有待职业本科院校相关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超前思考和深入探索。最后,建立技术学科学术共同体。技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和组织载体,因此在技术学科建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职业本科院校以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逐步推动各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技术学科学术共同体建设,以此支撑相关学术活动的开展。如建立全部由技术知识和技术学科研究人员组成的专业协会;创办服务于技术学科研究的学术期刊,及时展示相关研究成果;成立致力于出版技术知识学术成果的专业出版机构等等。只有各方面一起投身于技术学科的建设之中,才能推动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真正使职业本科教育体现出自身特有的学术性,在高等教育体系里找寻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作者/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教材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基地主任。引用/徐国庆.论职业本科院校的技术学科建设[J].江苏高职教育,2023,23(03):5-7.
附件1 中期检查课题名单 附件2 药品行指委课题中期进展报告(空) 附件3 课题内容变更申请表(空)